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西学中”之路如何走得更好?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很关键
时间:2022-02-22 13:40 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随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医药越来越受到西医同道的关注,“西医学习中医”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这不仅有利于中医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也有利于中西医团结协作,但在此过程中也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西学中”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应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不应持有偏见。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医、西医对疾病的认识与诊治存在差异。前者注重整体、宏观,讲究辨证论治;后者注重局部、微观,重视逻辑推理。“西学中”人员一般已经具备良好的西医基础,对疾病的诊治有一套成熟且规范的思路与方法,可是面对相对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辨证”,常常心中持有偏见,不利于中医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笔者认为,“西学中”人员首先应当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对中医药存有尊崇之心,在临床工作中做到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特别在中医优势病种方面,尽量运用中医药诊疗手段。有的患者在治疗时,即使开始效果欠佳,也要积极寻找原因,与中医同道一起交流、探讨,而不应一遇到困难便“改旗易帜”。

  应夯实中医药理论基础,不应浅尝辄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打好中医药理论基础,并且在临床上能够灵活运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莎士比亚也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西学中”人员要培养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笔者认为,期间应以跟名师抄方为契机,在临床上观察疗效,以行之有效的医案为切入点,将临床实践转化为理论,再将理论反复温习,由浅入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能够早日入门。但是,许多“西学中”人员常常喜欢寻求老师的验方、名方,希望能够达到快速入门的目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学贵有恒”,惟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学习才能夯实基础,否则便会“欲速则不达”。

  应加强中医药文献研究,不应安于一隅。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石,通过“西学中”,不仅需要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药治病的临床工作者,更需要通过中西医之间的互通,促进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创新。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西学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兼通的人才,如国医大师唐由之、陈可冀等,扩大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目的,“西学中”人员不应安于一隅,还应当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扬锲而不舍、刻苦攻研的精神,才能让中医药惠及人民的同时,守正创新的脚步越走越坚实。

  “西学中”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可以让中西医实现优势互补,起到“1+1>2”的效果。但在实行过程中也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惟有如此才能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更快、更好的方向健康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中国中医药报,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