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医药文化
​冬至养生:记住三个字,度过一年中最大的这个“坎”~
时间:2023-12-22 09:30 发布人:小编 浏览: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至一阳生,养藏正当时”,中医认为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那么我们该如何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记住3个字!

  藏

  养肾防寒

  冬季以“封藏”为本,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养肾防寒”。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肾气旺,生命力强,机体才能适应严冬的变化。

  早睡晚起

  “睡要睡好冬至夜,玩要玩好夏至天。”冬季应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益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亥时(21~23点)上床,子时(23~次日1点)深睡,如此阳气入阴,与一阳相合,便得一刻千金的好睡眠。早睡了但可以晚起,等到太阳升起、阳气逐渐强盛时候起床,可以避免寒气伤到阳气。

  心志“若伏若匿”

  冬季的心志应是“若伏若匿”,“伏”“匿”均指“藏”。精神调养也要着眼于“藏”,保持精神安静,不过于开放,同时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

  穿

  进入冬至节气,降温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冬至时节,最重要的养生即是保暖,身体暖暖的,气血才会顺畅,才可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头暖:

  从中医角度来说,头为“诸阳之汇”,也是应该重点做好保暖的部位。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的人,头部保暖更加重要,对预防脑卒中等很有帮助。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易引起头痛、感冒和胃肠不适等。

  脚暖: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脚部受寒,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此时病毒、细菌乘虚而入,便可引发身体不适。

  背暖:

  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背部受凉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引起各种不适。

  补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

  冬至时节,人们食欲大增,肠胃运化转旺,要少食生冷,多喝汤粥进补能更好地发挥食材的功效。选用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不妨试试这些食物:

  萝卜——下气消食

  白萝卜有“赛人参”的美誉,中医认为它能下气、消食、除疾润肺、解毒生津、利尿通便。冬季干燥,容易上火,高血压患者也适合吃萝卜降压。

  山药——健脾益胃

  山药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健脾益胃,并且钾含量非常高,适合高钾低钠的膳食人群食用。

  梨——润肺通便

  梨的特点是汁水多,具有润肺通便的功效。

  冬至时节极易出现脾肾阳虚或脾肾两虚的症状,脾阳虚表现为纳呆腹胀、腹痛绵绵、大便溏薄等。肾阳虚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冷痛、精神不振、小便频多等。以下介绍几款药膳以温补脾肾阳气:

  当归生姜羊肉汤

  食材:当归30g,羊肉250g,生姜30g,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在干净的瓦罐中放入羊肉、姜、当归、料酒,盖上盖子,大火烧开,然后文火煲3小时左右,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羊肉健脾温中、补肾壮阳、益气养血,当归补血,生姜温经驱寒,三者相合是温中补虚,驱寒止痛之佳品。

  玉米煲牛腩

  食材:玉米300g,牛腩250g,白萝卜100g,红枣10g,牛肉汤100g,精盐5g,料酒、胡椒粉、姜片各适量。

  做法:玉米洗净切段;牛腩洗净切厚片;红枣洗净;白萝卜去皮洗净切块。锅置火上,放水烧开,放入牛腩块汆尽血水捞起。另取砂锅置火上,倒入牛肉汤、适量清水、料酒、煮滚后放入所有材料及姜片,加盖用小火煲约3小时,再加精盐、胡椒粉调味即可。

  功效:玉米保护血管健康,润肠通便,与牛腩相配有益气养胃,补气养血通便的功效。

  清蒸淮山

  食材:淮山250g,红枣3枚,枸杞5g,盐适量。

  做法:淮山去皮洗净切薄片,放入少量食盐调味,再均匀放入蒸盘中,红枣洗净去核切片置于淮山片上,入蒸锅中隔水蒸10分钟,然后放入洗净控干水分的枸杞,再蒸2分钟即可。

  功效:淮山补脾益肾、养肺、止泻,补而不滞,不热不燥,男女皆宜,配上红枣补血,枸杞调补肝肾,三者配合可起到补脾益肾、养肺补血的功效。

  版权声明

  本文综合自网络,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