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本报评论员王淑军
编者按:5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根的根基。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而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典型载体。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中医药振兴发展,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让每位中医药人思考:在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应当如何认识和发挥好中医药的文化价值?对此话题,本报刊发系列评论略作梳理和思考。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就需要有一个时代的回答。
中国当下的时代,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的主题。此时代主题给中医药振兴发展提出了若干时代之问。
面对时代之问,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回答越来越超出医学的专业领域,成为在实践上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在理论上需要文化、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界深入思考的大事情。其中,从文化角度作出回答并梳理出中医药的时代价值,尤为迫切。
从大文化的角度,所言及的时代之问至少有三个:
其一,在西方科学主义依旧一统世界的情况下,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能否确立区别于西方式科学的中国式科学体系和范式,充分发掘其巨大的潜在价值,为人类健康作贡献?
其二,在百年来西方文化冲击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中华民族复兴愈益迫切,中医药作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
其三,在意识形态领域西强东弱的态势下,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有效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推动文明互鉴和交融?
按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法,医家属于“子部”,重点关注生命健康领域的问题。而如果从当下人们习惯的西方学科分类看,那么中医学就其防病治病的技术方法体系而言,属于以人体生命健康为对象的医学科学,这是其科学属性;而就其与中国哲学高度重合的中医药理论体系而言,则又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属性。
而如果从历史看,在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学就自身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百余年来一直备受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影响而争议纷纭,逐步演变为一个极其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也体现出以民族特性为基础的强烈文化属性。
可以这样说,近代以前,中国的医学以“医”定位自身,其医学科学属性压住了文化属性。而近代以来,随着包含西医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文化强势而来,中国的医学则以“中医”定位自身,以区别于“西医”。于是此一“中”字在承载中医学之中华民族特性的同时,也承载了百余年来的中西两种文化背景下中西医两种医学间起起伏伏的纷纭争议。正是在自近代至今中西方文化和价值碰撞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中医学文化属性的重要性才日渐突显出来,甚至在某些历史时段格外突出。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两种意识形态尖锐交锋的今日,这也恰是回答上面三个时代之问所以迫切的原因所在。
今天,每位炎黄子孙生逢于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代。正是这样的伟大时代,突显出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意义。这应成为今日每位国人历史地审视中医药价值和作用的一个基本视野。
在此视野下,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之内涵,会愈觉其格外深刻。